社會辦醫不是拾遺補缺,而是活化醫療服務市場的一劑良方,它的推進時刻與公立醫院改革的成敗密切相關。
社會辦醫成功,醫改才能成功
“要把社會辦醫搞好,關鍵的問題在公立醫院的改革,公立醫院的體制不進行改革,民營醫院就會處在一個瓶頸,是永遠解決不了的問題?!?月2日,全國政協委員、中央保健委員會副主任黃潔夫在“2017中國社會辦醫暨醫院管理高峰論壇”上表示,從嚴格的意義上說,我們的公立醫院不是公立醫院,因為93%的創收要靠從給予病人的服務中去掙錢,醫院的院長和醫生考慮的是怎么創收,這不是公立醫院,我們應該把公立醫院辦成真正的公立醫院,把民營醫院辦成真正的公立性的醫院。
黃潔夫 全國政協委員、中央保健委員會副主任
就此,黃潔夫表示,我們國家處在一個很好的發展時期,社會辦醫成功,我們的醫改才能成功;我們醫護人員的積極性調查起來,醫改才能成功。只有把社會辦醫融入公立醫院體制改革,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建設連在一起,醫護人員的積極性才會真正的發揮起來。
進入集團化發展階段
政策利好之下,社會辦醫療機構正從單體發展的1.0階段,進入集團化發展的2.0階段。據不完全統計,國內現有民營醫療集團中,旗下醫院數量超過十家的不足20個。更多民營醫療機構仍處于小而散的起步階段。
在政策、資本、市場需求等多方因素的共同作用下,我國醫療產業大變革的窗口期已然來臨,社會資本辦醫也進入到發展的關鍵時期。
陳仲強 北京大學國際醫院院長
正如北京大學國際醫院院長陳仲強所說,雖然在現有體制機制下,未來十年,以公立醫院為主導的格局不會變化。但考慮到公立醫院難以滿足公眾對醫療服務的需求,國家會越來越重視社會辦醫療機構。這一點無疑為社會辦醫提供非常大的發展空間。
挑戰與機遇并存。伴隨老齡化、城鎮化等社會經濟轉型過程,居民基本健康需求增長迅速,且呈現出多樣化特點。與此同時,供給側結構性問題仍舊存在,主要體現在現有醫療服務體系布局不完善、優質醫療資源不足和配置不合理等。因此,亟需社會辦醫力量,完善薄弱領域,進一步釋放資本活力。
援引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郝德明的介紹,截至2016年底,我國非公立醫院16004家,占醫療機構總數的55%,診療人次占比12.3%。與公立醫療機構相比,非公醫療機構服務總量不足公立醫療機構的五分之一。
在這樣的背景下,醫院集團化發展很顯然將成為社會辦醫的必由之路。